雕塑創作的表現作品一般都是獨立式,稱為圓雕﹝freestanding﹞或稱立雕,可以從四面八方觀賞的立體造形。這種獨立式雕塑不論正、背、側面都需要詳加刻畫,關注到整體的表達。此外,雕塑尚有浮雕﹝relief﹞的表現。
浮雕﹝relief﹞是在一平面上將形態用雕或塑出不同深淺層次的浮凸效果,它是一種兼具繪畫與雕刻特質的藝術形式。浮雕作品的背面是平的,它只能正面觀賞,由於形態雕塑的深淺度,而產生淺浮雕﹝low
relief﹞與深浮雕﹝high relief﹞之別。
淺浮雕是各種雕刻形式中最具繪畫特質的一種,因為它表現方式比較平淺,無意顯示其中人物景象的深度。但是淺浮雕必須仔細掌握雕刻線條和投影的組合,如義大利文藝復興初期雕刻家吉伯第﹝Lorenzo
Ghiberti﹞所作,位於佛羅倫斯洗禮堂東門上的青銅鍍金作品《約瑟被賣為奴》﹝The
Story of Joseph﹞。吉伯第以較淺的建築物浮雕置於人像後方,製造出景深的效果。
|
約瑟被賣為奴
﹝The Story of Joseph﹞
1425 ~ 1452 年
吉伯第﹝Lorenzo
Ghiberti﹞之作品
青銅鍍金,80 x 80 公分
洗禮堂,佛羅倫斯,義大利
|
深浮雕又可稱為「高浮雕」,是浮雕刻鑿的較深的緣故,使其物象凹凸變化大而明顯。一般在石材雕製的浮雕方面,深浮雕是常表現的形式之一。法國哥德式的理姆斯大教堂﹝Reims
Cathedral﹞西側大門的《聖母拜訪》﹝Visitation﹞石雕,即充分表現出立體特色,正是深浮雕最顯著的例子。
|
聖母拜訪
﹝Visitation﹞
1225 ~ 1245 年
盛期哥德式雕刻
理姆斯大教堂西側大門,理姆斯﹝Reims﹞,法國
|
雕刻浮雕的基本觀念是想像將一個立體的雕刻形體壓扁或使之接近平面狀,卻還能呈現立體的感覺。在此表現的過程中,應該思考物體間的前後關係,透過凹凸的差異,產生深度的前後距離感,如此才具有三度空間的浮雕表現。
圓雕又可稱為「立雕」,它可以讓觀賞者從各個角度欣賞,因此在雕或塑的過程中需兼顧物象造形的整體。單一個體的雕塑,除能掌握動勢之外,整體的均衡感亦是不可忽略要件;
群體雕塑應該注重個體間正、背、側面的搭配,使觀賞作品時,從任一角度都能呈現最完美的群像關係。
圓雕作品的基座,有直接與地面接觸或設置於高起的平台上,以維持形體立起的穩定感,同時也成為作品整體的一部份。
譬如王秀杞「龍的傳人」圓雕作品,外觀採傳統龍柱造形為基調,底部分三層石階以八卦造形構成台座,再以豐富的意涵向上層鋪陳,延伸至最高點抽象造形的龍首。八卦造形石階可便於觀賞者做近距離的欣賞,作品由下而上分別闡述:孔子周遊列國,象徵旅遊事業的開端;傳統民俗舞龍、舞獅、八音、宋江陣等民俗技藝及地方文化;八卦山大佛、阿里山日出、淡水夕照、清水斷崖等臺灣風景;最高點以抽象的龍首遠望來統合整體造形。
王秀杞《龍的傳人》
1996,10x1.5j1.5 m,石雕,台北觀音山
|
創作練習 |
在這個練習裡,你要用石膏柱雕刻一件有主題意涵的圓雕作品。
你可以準備的材料如下:
- 鉛筆和十六開﹝26 × 19公分﹞畫紙一張
- 空的鮮奶紙盒一個
- 石膏粉、塑膠碗、水、攪拌棒。
- 雕刻刀、剪刀、美工刀、0 號水性砂紙
進行方式:
- 構思表現的主題,並用鉛筆繪出所欲表達的圓雕造形草圖於畫紙上。
- 倒適量的水於塑膠碗中,隨即將石膏粉倒入淹至超出水面後,用攪拌棒以同一方向攪拌至黏稠狀,再倒入空的鮮奶紙盒中。
- 待石膏發熱成形後,將紙盒撕開取出方柱形石膏陰乾。
- 用筆或尖刀在石膏上輕刻出已構想的草圖,並用雕刻刀刻出。
- 完成雕刻後用水性砂紙輕輕磨光作品表面。
檢視作品:
- 描述:能描述圓雕創作主題的內涵及表現的技巧。
- 解釋:說出作品的特點及創作的觀感。
|

 |
《抽象雕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