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畫家← 本網頁資料取材自文建會《台灣網路美術館》網站
陳慧坤﹝1906 ~

  陳慧坤,1906 年出生於台中龍井鄉。其父雅好文藝,常臨摹芥子園畫譜自娛,幼年的陳慧坤也在旁跟著塗抹,並且喜歡描摹門神、灶神及捏泥人,自小展現了藝術上的天分與興趣。小學四年級時由於受到陳瑞麟老師的鼓勵,與藝術結下了一生之緣。

  許多台灣前輩畫家多多少少都有相似的童年,或許戰亂與貧困是那個時代免不了的命運,陳慧坤前半生的命運尤為坎坷,父母早逝,只能依靠著祖母。中學畢業後,因對藝術的執著赴日本習畫,成績優異。返台後,一直從事創作與教育工作。陳慧坤比別的畫家更悽苦的命運是年輕時短短時間內連遭兩次喪妻之痛,直到娶了第三任妻子莊金枝之後,才否極泰來。

  陳慧坤一生勤於繪畫,埋首鑽研色彩,實驗各種新方法,並且融合了膠彩、水墨、油畫三個領域,構築他獨特的繪畫風格。畫家對大自然無比敬重,青年時代嚮往印象派畫法,寫生的足跡遍及台灣及全世界。他於八十自述中表示:「堅持自己的路程,探究美的正確方向,能獻身於美術的教育與創作,樂而忘憂,不知老之將至矣!」


【作品選粹】

作   品 基  本  資  料 解 說
淡水觀音山

1966 年

紙•膠彩

200 x 98 公分

十分瀑布

1968 年

紙•膠彩

184 x 129 公分

阿爾卑斯山

1973 年

紙•膠彩

73 x 92 公分

中正紀念堂拱橋

1981 年

油彩•畫布

55 x 46 公分

方鑑齊

1987 年

油彩•畫布

55 x 46 公分

虞美人草

1950 年

紙•膠彩

64 x 52 公分

太魯閣

1959 年

紙•膠彩

73 x 58 公分

淡水白洋樓

1965 年

油彩•畫布

61 x 50 公分

九份風景﹝一﹞

1966 年

紙•淡彩

66.6 x 53 公分

九份看瑞芳海濱

1967 年

紙•膠彩

134 x 92 公分

九份風景﹝二﹞

1968 年

油彩•畫布

73 x 60 公分

馬恩河畔香碧凝

1969 年

油彩•畫布

73 x 60 公分

玉山第一峰

1972 年

紙•膠彩

92 x 180 公分

白朗第一峰﹝一﹞

1973 年

紙•膠彩

131 x 195 公分

魯汶近郊

1975 年

油彩•畫布

55 x 46 公分

野柳風景﹝三﹞

1978 年

紙•膠彩

184 x 124 公分

文武閣塔影

1979 年

紙•膠彩

181 x 96 公分

日光東照宮唐門

1981 年

油彩•畫布

73 x 60 公分

白鷺城

1981 年

紙•膠彩

186 x 124.5 公分

加州優勝美地山谷

1982 年

油彩•畫布

55 x 46 公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