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師:李賢輝﹝崇右技術學院數位媒體設計系副教授﹞

URL : http://vr.theatre.ntu.edu.tw/fineart/th10_140/

課程綱要:

  本課程的目的是協助學生在從事數位媒體設計時,具備審美的能力並增進其創造力。

  本課程分兩部份,第一部份為「設計元素」,係從第二講到第五講;第一部份為「設計原則」,係從第六講到第十講。課程內容除了含蓋設計的基本知識之外,也加強視覺素養的部份。

  本課程為網路教學課程,因此全部授課內容皆公佈於網路上。上課時將配合課程內容講解分析實際作品及學生習作,並以互動的教學方式引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課程內容:

﹝第一講﹞設計過程

  • 簡介﹝Introduction﹞
  • 過程﹝Procedures﹞
  • 思考﹝Thinking﹞
  • 觀察﹝Looking﹞
  • 行動﹝Doing﹞

第一部分:設計元素

﹝第二講﹞設計元素:線條

  • 簡介 ﹝Introduction﹞
  • 線條的種類﹝Types of Line﹞
  • 線條方向﹝Line Direction﹞
  • 輪廓和姿勢﹝Contour and Gesture﹞
  • 線段的特性﹝Line Quality﹞
  • 線條的明暗度﹝Line as Value ﹞
  • 在繪畫中線條的運用 ﹝Line in Painting﹞

﹝第三講﹞設計元素:形狀

  • 形狀/體積/質量﹝Shape/Volume/Mass﹞
  • 自然主義與變形﹝Naturalism and Distortion﹞
  • 自然主義與唯心主義﹝Naturalism and Idealism﹞
  • 抽象﹝Abstraction﹞
  • 無指涉性的形狀﹝Nonobjective Shapes﹞
  • 直線和曲線﹝Rectilinear and Curvilinear﹞
  • 正形與負形﹝Positive/Negative Shapes)

﹝第四講﹞設計元素:質感

  • 簡介﹝Introduction﹞
  • 真實質感﹝actual texture﹞
  • 擬真質感﹝simulated texture﹞
  • 虛構質感﹝invented texture﹞
  • 質感與式樣﹝texture and pattern﹞

﹝第五講﹞設計元素:色彩

  • 簡介﹝Introduction﹞
  • 色彩理論﹝color Theory﹞
  • 色彩的特徵﹝color characteristics﹞
  • 用色彩從事藝術創作﹝using color to create art work)

第二部分:設計原則

﹝第六講﹞設計原則:統一

  • 調和﹝Hamony﹞與視覺統一﹝Visual Unity﹞
  • 葛士塔的過程﹝Gestalt Procedures﹞
  • 達到統一的途徑﹝Ways to Achieve Unity﹞
  • 統一與變化的關係﹝Unity and Varity﹞

﹝第七講﹞設計原則:強調

  • 簡介 ﹝Introduction﹞
  • 達到強調的途徑﹝Ways to Achieve Emphasis﹞
  • 強調的程度﹝Degree of Emphasis﹞

﹝第八講﹞設計原則:比例

  • 簡介 ﹝Introduction﹞
  • 藝術作品的大小﹝Scale of Art﹞
  • 藝術作品裡的大小﹝Scale within Art﹞
  • 大小混淆﹝Scale Confusion﹞
  • 比例﹝Proportion﹞

﹝第九講﹞設計原則:平衡

  • 簡介 ﹝Introduction﹞
  • 對稱平衡﹝Symmetrical Balance﹞
  • 不對稱平衡﹝Asymmetrical Balance﹞
  • 輻射式平衡﹝Radial Balance﹞
  • 結晶式平衡﹝Crystallographic Balance﹞

﹝第十講﹞設計原則:律動

  • 簡介 ﹝Introduction﹞
  • 律動和運動﹝Rhythm and Motion﹞
  • 交替性的律動﹝Alternating Rhythm﹞
  • 漸進性的律動﹝Progressive Rhythm﹞
  • 律動感﹝Rhythm Sensations﹞

參考書目:

  1. 《基本設計》←← 本書為教科書。 藺德編著,台北:正元圖書公司, 1997
  2. 《設計基礎》丘永福編著,台北:藝風堂,1996

Webmaster: Dr. Hsien-Hui Lee
E-MAIL: hsienhlee@pchome.com.tw
Telephone: 886-918-136472
﹝Last Update: Sep. 17, 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