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設計元素

5《色彩》


本章內容

  • 簡介﹝Introduction﹞
  • 色彩理論﹝color Theory﹞
  • 色彩的特徵﹝color characteristics﹞
  • 用色彩從事藝術創作﹝using color to create art work )
簡介

  在視覺的過程中,人們對於色彩的感受經常會有強烈的情緒反應,這樣的反應經常是直接而強烈的,而且將色彩與許多不同的經驗與情緒連接在一起。譬如,藍色會使我們感覺孤寂、悲哀,也使我們感覺陰涼;另一方面,紅色則予人熱情或渴望的感受。就像法國寫實主義時期畫家庫爾貝﹝Gustave Courbet﹞的一幅油畫作品《靜物:蘋果和石榴》﹝Still Life with Apples and a Pomegranate﹞中的大片紅色,它本身就給我們很大的愉快感覺。但在另外一種情形,如車禍中的傷者,其身上所流的紅血,可能會在我們心中產生一種暴戾或毀滅的印象,這個事實說明了色彩對視覺經驗的影響力。


靜物:蘋果和石榴
﹝Still Life with Apples and a Pomegranate﹞

1871 年

庫爾貝﹝Gustave Courbet﹞之作品

油彩•畫布,44 x 61 公分

國家畫廊,倫敦﹝London﹞,英國

  由於色彩及其彩度有無限的變化可能,在線條之外,經常成為藝術家表達豐富感情的要素;特別在西方繪畫中,色彩的重要性絕不亞於線條描繪。因此,許多人就做了很多色彩實驗,並且建立了一些系統化的色彩原則,說明種種色彩的品質,以及各種彩度之間的相互關係。

色彩理論

  當包浩斯設計學院成立時,在畫家教師康丁斯基﹝Wassily Kandinsky﹞和造型原理教師伊登﹝Johannes Itten﹞的指導之下,色彩是基礎設計的課程重點之一。尤其是伊登,他很強調從科學的角度去研究色彩,在二十世紀初,就提出了「基本色彩理論」﹝Basic Color Theory﹞。根據這個理論,他又進一步發展出一種新的「色環」﹝color wheel﹞,改變過去傳統對色彩的看法。這種色環後來被稱為「伊登色環」,至今一直都被廣為使用。


伊登色環

  色環上有三種最基本的顏色,紅色、黃色和藍色,我們稱它們為「原色」﹝primary colors﹞。原色為不能經由其他色彩混色而成的色彩,反之,其他色彩則可以由這三種原色混合而得。

  將三原色兩兩相互混合,會形成綠色、橙色、紫色,我們稱這三種顏色為「第二次色」﹝secondary colors﹞。再由原色與相鄰的第二次色相混合,形成黃綠色、黃橙色、藍綠色、藍紫色、紅橙色、紅紫色,我們稱這六種顏色為「第三次色」﹝tertiary colors﹞,有人另稱為「中間色」﹝intermediate colors﹞。將原色、第二次色和第三次色依照相混的順序排列成環狀造型,則形成伊登色環。

  伊登在他的色彩訓練課程中,主張色彩理論須與造型理論合一運用,將色彩以「色相」﹝Hue﹞、「明度」﹝Value﹞和「彩度」﹝Intensity﹞有三種基本要素,作為教學主軸來訓練學生對於色彩的敏感度與心理感受度。

  「色相」也稱為「色度」。肉眼在光線充足時,對不同的可視波長有不同的反應,而色相則是這些色彩的名稱,如紅、藍、綠等。因此,色相的功用便是標明色彩在光譜與色環中的位置。下圖所示的色環上面呈現了各種不同色相,不過藝術家為了清楚起見,一般是以十二色色環中的色相為標準。

  「明度」或稱「亮度」﹝brightness﹞是色彩由亮到暗的變化,或者是說色彩反射光亮的多寡。在任何色相的最亮與最暗之間,存在著許多明度階。因此在某一色相中添加黑色或白色能夠產生範圍廣闊的明度變化,若加入不同份量的白色所產生的色彩,稱之為「淺色調」﹝tints﹞;若加入黑色,則稱為「暗色調」﹝shades﹞。下圖顯示色相的明度變化,右邊趨向暗色調,左邊則趨向淺色調。

  「彩度」一詞有稱「飽和度」﹝saturation﹞是用來區分同色相中,較鮮豔或較模糊的差別,也就是分辨一個色彩是較飽和、較強烈,還是較灰濛或較微弱。當彩度稱為「濃度」﹝chroma﹞時,指的色彩的光線特質。一般來說,最飽和、最純粹的色彩,存在於光束穿過三棱鏡得出的光譜之中。不過,若藝術家運用的色料已是最接近光譜色彩的色料,就可以說這個色彩是最高彩度。

  若將以上「色相」﹝Hue﹞、「明度」﹝Value﹞和「彩度」﹝Intensity﹞三者以立體方式呈現如下圖,更可了解彼此之間的關係。

色彩的特質

  根據伊登的基本色彩理論,色環是由一邊是暖色與一邊是冷色的兩個色系的色彩所組成。暖色系色彩包括黃色、橙色和紅色;冷色系色彩包括綠色、藍色和紫色。如果將這兩種相對的顏色排列在一起,會產生冷色越冷,暖色越暖的視覺效果。對於顏色的選擇,我們必先了解色彩對情緒的影響,當我們面對一個暖色系的顏色,我們應該會感受到這顏色帶給我們的暖意。

  在色環上,凡是位於相對面的位置,形成 180 度的兩個顏色,我們稱之為「互補色」﹝complementary colors﹞,如紅色與綠色、藍色與橙色、黃色與紫色等。互補色運用在繪畫時,不同色彩的面積不一定要相等,最好給予適當的大小,才能獲致相互為用的優點。下圖荷蘭後期印象派畫家梵谷﹝Vincent van Gogh﹞所畫的作品《有烏鴉的麥田》﹝Wheat Field with Crows﹞,就是應用互補色,以對比的方式選擇藍色的天空背景以突顯橙黃色麥田的例子。


有烏鴉的麥田
﹝Wheat Field with Crows﹞

1890 年

梵谷﹝Vincent van Gogh﹞之作品

油彩•畫布,50.5 x 100.5 公分

梵谷博物館,阿姆斯特丹﹝Amsterdam﹞,荷蘭

  此外,位於色環上小於 90 度內的鄰近色彩,我們稱之為「類似色」﹝analogous colors﹞,如橙色與鄰近的黃橙、紅橙等顏色。類似色能產生調和的感覺,譬如西班牙矯飾主義時期畫家葛雷柯﹝El Greco﹞的作品《托利多風景》﹝A View of Toledo﹞,就是以綠色為主調,加上黃褚與藍綠之類似色,再輔以明度之變化,使整個畫面看來很調和。在這幅畫中,綠色和黃褚兩種基本顏色交錯混雜,主導了整座山巒。山巒的黃褚色時時截斷而發出螢光的綠色,城鎮的輪廓在陰暗天空的銀光映襯之下發出了亮藍色。


托利多風景
﹝A View of Toledo﹞

1597 ~ 1599 年

葛雷柯﹝El Greco﹞之作品

油彩•畫布,121 x 109 公分

大都會美術館,紐約﹝New York﹞,美國

  藝術家根據他的經驗應用色彩,如同音樂家使用樂器吹奏或彈奏一般,可以創造出各種不同美好的形與色的組合。如同下面二幅法國印象派畫家畢沙羅﹝Camille Pissarro﹞的作品。前面一幅《夏天林中小徑》﹝Path through the Woods in Summer﹞採用綠色為主色搭配墨綠色,使畫面呈現盛夏的炎熱;後面一幅《秋天林中小徑》﹝Autumn, Path through the Woods﹞則在綠色中間禿顯出黃色,使畫面呈現從盛夏轉入秋天的感覺。

秋天林中小徑
﹝Autumn, Path through the Woods﹞

1876 年

畢沙羅﹝Camille Pissarro﹞之作品

油彩•畫布,81 x 65 公分

私人收藏


夏天林中小徑
﹝Path through the Woods in Summer﹞

1877 年

畢沙羅﹝Camille Pissarro﹞之作品

油彩•畫布,81 x 65.7 公分

奧賽博物館,巴黎﹝Paris﹞,法國

  荷蘭新造型主義藝術家蒙德里安﹝Piet Mondrian﹞的作品《構成 A》﹝Composition A﹞運用水平和垂直的黑線條去分割畫面,然後在那些分割畫面中塗上色彩的原色,像是紅色、黃色和藍色。這種繪畫看起來呆板,其實是在描寫秩序,那些大小不一的方格、不同顏色及長短不同的線條所產生的和諧及韻律,是極具音樂性的。

構成 A
﹝Composition A﹞

1920 年

蒙德里安﹝Piet Mondrian﹞之作品

油彩•畫布,91.5 x 92 公分

國立現代美術館,羅馬﹝Rome﹞,義大利



用色彩從事藝術創作

  在觀看過程當中,有許多人對於紅、黃、藍三種「原色」特別留意,進而形成特殊的視覺經驗。在於某些色彩經驗經常發生在大多數人的觀察當中,譬如人的眼睛很容易受到的吸引。既然大家對三原色都有這種反應,因此有些藝術家也特別重視這些色彩。

  葛雷柯 ﹝El Greco ﹞在《脫掉基督的外衣》﹝The Disrobing of Christ﹞ 這幅畫中,為了組成畫面與畫中所描述的事件,主要人物都以原色描繪而成。基督穿著一襲紅袍,前景的人物則穿著藍色與黃色衣服。基督右邊的那個男子所穿的綠袍,面積雖然與其他主色區域相同,但是吸引我們的力量卻不一樣。就這幅畫來說,首先吸引觀賞者的目光,並且對於畫產生立即印象的是紅、藍、黃這三種色彩。

脫掉基督的外衣
﹝The Disrobing of Christ﹞

1577 ~ 1579 年

葛雷柯﹝El Greco﹞之作品

油彩•畫布,285 x 173 公分

主教堂,托利多﹝Toledo﹞,西班牙

  既然三原色彩有其特殊的親近性,觀賞者就會在內心以這三種色彩為依據,利用它們與其他色彩的關係來觀察其他顏色。同樣的,藝術家也能從調色的過程所得到的經驗,譬如一個顏色與某一個原色之間的親疏關係,體會出調色過程所看到的其他顏色的特性。

  從許多人的色彩經驗中,通常大家都知道把黃色和藍色混合會產生綠色,不過,即使沒有這種常識,實際上也會把綠色看成比較接近黃色或藍色,而不是接近紅色。致於綠色與紅色似乎就不容易相容,不過綠色與黃色就不一樣。同樣的橘色總是讓我們想到黃色與紅色,而非藍色。

  藝術家既然觀察到不同色彩與某一個原色之間的親疏關係,就會利用這種情形來製造出不同的視覺效果。例如,庫爾貝﹝Gustave Courbet﹞在《靜物:蘋果和石榴》的中央部分,安置一個近似純色,最鮮豔的紅色蘋果,其他周圍在這顆蘋果的其他紅色水果則比較晦暗。很明顯的,庫爾貝是運用色彩的明度與彩度,把同樣的顏色區分為較淡的與較深的、較亮與較暗的,以達到畫中所需要的立體效果。


靜物:蘋果和石榴
﹝Still Life with Apples and a Pomegranate﹞

1871 年

庫爾貝﹝Gustave Courbet﹞之作品

油彩•畫布,44 x 61 公分

國家畫廊,倫敦﹝London﹞,英國

  相對於中央這顆明度最亮的紅色蘋果,唯一用同等甚至更亮的明度繪出的水果,便是在它下方的那顆綠色蘋果。這兩顆蘋果使畫面前景部分形成一大片明亮的區域,如同被一道強光所照射。加上紅色特有的那種向觀賞者前進的暖色效果,使我們會產生自己正拿著燈光在照亮這幅景象的印象。不過,若再仔細觀察,中央這顆紅色蘋果並沒有因為它的色彩特質而有突出畫面之感,反而安定在畫面的構成中。主要原因是庫爾貝利用綠色的冷色與後退的色彩特質,把同等明亮的綠色蘋果擺在紅色蘋果旁邊,使觀賞者從這兩種色彩之間的自然對立,看到一種色彩的平衡。這種安排不但沒有減低中央區域的強度,反而加強了整幅畫的視覺表現。

  相對於《脫掉基督的外衣》和《蘋果和石榴》這兩幅畫充分表現出三原色的特質,瑞士的表現主義畫家克利﹝Paul Klee﹞則藉由一系列不同彩度與明度的紅色,結合不同的形狀構圖,將他心目中玫瑰園中的情境在《玫瑰花園》﹝Rosengarten﹞這幅畫中表現出來。

玫瑰花園
﹝Rosengarten﹞

1920 年

克利﹝Paul Klee﹞之作品

油彩•卡紙板,49 x 42.5 公分

連巴赫市立美術館,慕尼黑﹝Munich﹞,德國

  德裔美籍抽象派畫家阿伯斯﹝Josef Albers﹞運用簡潔的造型,完全專注於探討畫面內在的造形與色彩的相互關係與均衡,追求形與形間,色與色間的關係。你能體會作者採用何種色彩表現?各個色面的明暗與造型搭配之後,產生了何種空間效果?

阿伯斯﹝Josef Albers﹞
《正方形的禮讚系列:陽光四射》
﹝Homage to the Square: With Rays﹞
1959 年
油彩•畫板,122.2 x 122.2 公分
大都會美術館,紐約﹝New York﹞,美國
阿伯斯﹝Josef Albers﹞
《正方形的禮讚系列:輕聲細語》
﹝Homage to the Square: Soft Spoken﹞
1969年
油彩•畫布,121.9 x 121.9 公分
大都會美術館,紐約﹝New York﹞,美國


創作練習

  用自己設計的造形,以重複的形式或視覺規律的排列,並選擇以類似色﹝或互補色﹞創作一幅具有寒冷或溫暖的色彩感覺作品。

你可以準備繪畫的材料如下:
  • 鉛筆和素描紙。
  • 八開或四開圖畫紙﹝26×38 或 38×52 公分﹞一張。
  • 顏料和畫筆:可以使用水性顏料,如水彩、壓克力彩等,畫筆可選用平頭的畫筆。
進行方式:
  • 在素描紙上畫出自己滿意的造形。
  • 複製出大小的造形組構成有規律的排列。
  • 描繪在圖畫紙上,運用顏色表現類似或對比色彩,並營造出具有色彩感覺的作品。
  • 完成之後,貼在強或畫板上,站遠一些自我評價畫面的效果。
檢視作品:
  • 描述:說明設計的造形有何特色?用何種色彩來營造畫面色彩感覺?
  • 解釋:說出作品色彩感覺的效果。

 《設計原則:統一